砚边随想 马寒松  
 

关于风格

  对于外部世界,对于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艺术家更是这样的人群,他们用自己独特视角去积累生活中美的经验。个人阅历、学识、思维方法、生活方式以及自身携带的天赋因素都起着极大作用,因此作品便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式样。每一式样都显示着个性,显示着艺术家个体所独有的气质,正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风格即人。形成一种独有的而又符合艺术规律的,尤其是又能被众多人群接受认可的风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常有这样的情况,当一位画家某段时期搞出一种特点来,大家觉得不错。于是就一招鲜吃遍天,一辈子不思改变,一直画得自己都索然无味,还在毫无激情地不停复制。这是一件极悲哀的事情。本来艺术是产生在激情之下的,机械生产般的反复制造,自己不激动而要去激动别人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画的重复制作性是柄双刃剑,它一面锤炼着笔墨,一面消弱着激情。凡大家都是创造型的,如毕加索,他不停地否定着自己已经创造过的成果,他要用更新颖、更高级状态的作品取代原有的,这才是不断创造的,才是真正的大家,大家是不会一辈子老耍一把叉子的。


关于传统笔墨

  中国画的笔墨,其实就是中国画的肌理。上千年来画家们经过千锤百炼,弄出这一套经典的描法、皴法、染法,平远高远深远的平面构图章法,这些其实都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外国人难以看懂我们用毛笔勾画的线条中有多少内涵,而我们却一看便知其中的节奏意味、书法意味和文化意味,这是我们与西方绘画不相同的东西。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作品,尽管也是毛笔勾线,用浓淡变化的墨色渲染,也施以中国颜料,但是看来看去骨子里总是不像中国画。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其中缺少中国画特有的“韵味”,即文化内涵,这种“韵味”并非表层的、现象的,它是弦外之音,是形而上的。
  传统中国画创造的诸多方法,形成了不少程式化的东西,如同京剧中许多程式化表演一样,不该说那是坏东西,反之应该说那是中国文化结晶,没有这些程式法则,中国画就没有性格、没有特点。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将这些程式化的东西僵死不化、毫无变通,无论题材、不分对象,一律拿过来就套上这些程式,一律钉头鼠尾,一律兰叶铁线、平远高远,绝对不越出雷池,不发展、不创造,恐怕难以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是说,笔墨当随时代,才是硬道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画院 上海书画院 江苏省国画院 天津美术学院 山东画院 广东画院 四川省诗书画院 河北画院 云南画院
雅昌艺术网 天津美术馆 天津美术网 天津文学艺术网 北方网 天津日报 今晚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天津画院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 津ICP备09008928号
技术支持:北方网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