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守望者
 

  早在70年代,他就在河北省狼牙山一带的农村下乡写生。乡村风情画是王立宪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题材,对乡村环境和当地人生活的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没有猎奇的心理,而是作为一位善良易感知生命意义的艺术家,拿起画笔将那一份呼之欲出的心底感动、最真诚的情感留在画布之上。 他的作品并没有刻意的说教涵义,也不愿截取农民的贫苦形象,而是总有一种盎然的生机洋溢在整个画面之中,这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纯美的追求。

  《凤儿》是其最早期的作品,当一个朴实无华的乡村少女挎着小篮从树林中盈盈走出的时候,朝阳温暖的洒在她的脸上,微风吹起,树叶飘零,那一刻有一种不经世事雕琢而浑然天成的美深深地将他打动,一种偶然的美被一双必然发现美的眼睛所捕捉。王立宪画中的乡村少女清纯、质朴,布褂布鞋花头巾,似清澈的泉水般甘甜。而对于乡村妇女的描绘,则现出因长期体力劳动逐渐形成了的强壮腰身以及平实生活赐予的憨洒面容,真实不做作。

  乡村的生活与城市中不同,当地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滋味,夯实的土地、潺潺的小溪、茂密的树林、游于荷间的小船、古老沧桑的石房子、田埂菜地间的沟沟壑壑、还有那田间小憩的农民老伯,一明一灭的星星烟火混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在乡土题材中,不可缺少的是对农民老伯的描绘,可是王立宪表现的却不是一种表面的沧桑,都是从与农民实实在在的接触中有感而发,不得不画的。他对农民的表现绝不仅仅是对表面形象的勾勒,更多的是通过对农民生活的了解,对个体生命的观察中而来。在名为《哑巴》这幅作品背后是对一个终身未娶的孤独哑人生命历程的关爱,命运的坎坷在对生命无限热爱的人看来也会可爱至极,这个哑人老伯使王立宪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深思。对于命运看似悲惨的人,我们往往首先致以同情和怜悯,但对于一个在独立生命之轮上旋转的人来讲,是有着丰富经历过往和此时此?在欢乐悲伤的,过于简单而浮皮的阐述未免乏力,而过于居高临下的同情又有欠公允。在这幅画中,虽只是一个老人的半身像,却倾注了王立宪对老人、对生命的感怀,公平的面对一个尽管生活如此贫困且老无所依,受命运捉弄却与命运嬉耍的乐观主义者,如果艺术家只高高在上的看待这些现象,没有成熟的生命感知,是很难情运于笔感动人于的。用王立宪的话来说:“生活当中的美不是表面的,而是你得深深的体会才能到那种感觉,有一种生动的、令人感动的因素,画的时候自然就带劲儿,最重要的不是把一幅画,画得如何像画,而是要让人能感受到画里存在的生命。”

  乡土艺术从来不只是某些符号所能代表的,那些具有乡土气息作品的都是生活的存在,那里有人们每天活生生的生活凭证和历史文化真实积累,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年年有余》中拘着笑脸、揣着手迎面走来的老大爷,与周围“共同富裕,年年有余”的标语相得益彰,年迈的步伐带着阅不尽的岁月沧桑。在他笑呵呵布满皱纹的脸上,能感受到是一个有意思的老头儿,朴实的生活带给他朴实的快乐。在王立宪很多表现乡村的作品中,还有一幅给我印象很深,那幅叫做《老街》的作品。表现的是清晨在一条古老的石板路胡同里,有一个背着粮食的中年汉子和一个推着豆腐车吆喝的老汉,在炊烟中、在斑驳的阳光中,路面洒满熠熠的光辉,那种特别的生活场景和感受,仿佛清晨露水般剔透又梦幻。王立宪总是将他自己对生活的捕捉呈现在我们眼前,带我们一次次的进入一个亲切又有些陌生的环境之中。一次次的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再进行创作,许多辛苦、劳累自不必说,内心却是兴奋的。在他的画作中均透现着他对劳动者的敬意,对辛勤耕耘者的无声的赞美。

  王立宪尊重并且珍惜每一次的生命体验,以艺术家的第三只眼将所观所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他多年遵循着个人的艺术思路,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观:“到生活中去观看,就会有所感受。哪怕是偶然的瞬间,在乡村、在集市,那种真实的生活鲜活而感人。回忆中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流转越来越像纪录片,渐渐地模糊、消失,就像遥远的故事一样。”他这一生,都在写生的途中兴奋的奔跑,在林间、在溪旁、在湖畔、在村舍、在山坳、在麦田,他是乡村生活的守望者,更是热爱艺术的虔行者。
 
  人来自心底最真的感动往往是从生活中而来,真切的体会和经历给人的印象深刻,感慨万千。所以假大空是他这种从生活中萃取养分的艺术家所摒弃的,因为不曾有过真实的感受而佯装懂得,只有对生命不负责任的人才能为之。因此他一直坚持尽力去做实际的、有价值的事情,但这些平凡却深刻的价值渐渐被人所遗忘。我想艺术家不是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如果能够实实在在的从画面中让人的灵魂得到触动,这种分内之事才值得尊重。王立宪在创作中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在这个时代也属珍贵与奢侈之极了,当代艺术中充斥了太多的观念和想法,反而淹没了内心那一股强烈的情感之流,变得越来越理性与思辨。王立宪还原艺术家的本真与本职,在真实的生活中攫取感动的瞬间,绘成永恒的记忆。他的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予观者以温暖的打动,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生命和生活的认真思考。涓涓溪水般在血液中漫延开来的思绪,像逐渐发散的敏锐触角探知灵魂深处。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画院 上海书画院 江苏省国画院 天津美术学院 山东画院 广东画院 四川省诗书画院 河北画院 云南画院
雅昌艺术网 天津美术馆 天津美术网 天津文学艺术网 北方网 天津日报 今晚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天津画院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 津ICP备09008928号
技术支持:北方网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